新高考的排序考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:

考试顺序

6月7日

上午9:00-11:30:语文

下午15:00-17:00:数学

6月8日

下午15:00-17:00:外语

6月9日

上午8:00-9:30:物理

中午11:00-12:30:政治

下午15:30-17:00:化学

6月10日

上午8:00-9:30:历史

中午11:00-12:30:生物

下午15:30-17:00:地理。

排名方式

选科赋分:选考科目成绩通过等级赋分转换为最终分数,然后与必考科目成绩一起进行排名。

总分排名:考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(语文、数学、外语)和选考科目的成绩组成,这些成绩汇总后,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排名。

分科排名:在“3+1+2”模式中,考生可在历史和物理中选择一门,化学、生物、地理、政治中选择两门。历史和物理考生会被分开排名,以确保公平性。

细化排序:当考生总分相同,会按照语文、外语、数学、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成绩顺序进行细化排序。

位次排序

基本概念:位次是指考生在全省同科类考生中的排名顺序,通常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。

计算方法

直接查询:通过所在省份的招生考试院官方网站或相关渠道查询自己的位次。

利用一分一段表:一分一段表是招生考试院根据考生成绩和位次统计生成的表格,考生可以通过查找自己所在分数段的累计人数,来确定自己的位次。

换算公式:对于选物理的考生,新高考位次 / 选物理人数 = 旧高考理科位次 / 理科人数;对于选历史的考生,新高考位次 / 选历史人数 = 旧高考文科位次 / 文科人数。

特殊情况

在高考成绩相同的情况下,位次不同,但名次相同。具体排序规则如下:

文科生按照语文、文综、数学、外语的科目顺序逐个将考分排序。

理科生按照数学、理科综合、语文、外语的科目顺序进行排序。

考号排列

按照报考学生的考试地点和报名顺序排:首先根据考试地点分配考场,同一考场内的考生按照报名顺序排列。

按照准考证号尾数从小到大排序:高考考场考号一般按照准考证号尾数从小到大排序。

其他编排方式

各省(市/自治区)的考场编排一般遵循地域原则、四同原则、随机、即时原则。地域原则将考生安排在报名所在县区,四同原则确保同一考场内考生均为同一科类,随机、即时原则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,由电脑随机、即时产生考场号、座位号。

综上所述,新高考的排序考试主要依据考试顺序、排名方式、位次排序、考号排列等多个方面进行。考生在备考和参加新高考时,应充分了解这些规则,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考试策略和志愿填报。
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